
鼎东策略

姐妹们,中秋快乐!
国庆小长假前,我受邀参加了一场让我收获颇多的活动,活动主题是“人工智能+跨学科融合”。

这场活动由海珠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和腾讯微信共同举办,旨在落实广东省“2素养1纲要”人工智能教育方案。

说实话,收到邀请时我真的是受宠若惊,这意味着,我可以提前为大家探探路,了解教育的最新动态和方向,看看未来的教育风口在哪里。

这次活动汇聚了广州各大中小学的骨干教师,到了现场才更加真实地感知到,原来人工智能教育已经在各地中小学中悄然普及开来了。
不仅有人工智能通识的培训,很多一线骨干教育分享了他们用AI赋能教学的经历,还有人工智能实操的培训,只有真正上手了才知道,人工智能带给我们的改变究竟有多大。

今天这篇文章,我来和大家聊聊会议上的一些见闻,来看看广东省中小学在人工智能+教育的探索上,到底做了哪些您可能还不知道的事儿!


在讨论人工智能+教育之前,先说个大框架,如果有关注教育趋势的姐妹肯定知道,国家这些年都在推进人工智能+教育。虽然各地进度不同,但大趋势是不会变的。
我列了一个时间轴,可以帮助大家更清晰地看到人工智能在教育上的发展。
人工智能+教育 时间轴
2017年:国务院发布《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》,首次在国家顶层设计中明确“人工智能+教育”的方向,提出在中小学阶段设置相关课程,就此拉开人工智能教育进校园的序幕。
2018年:教育部印发《教育信息化2.0行动计划》,将人工智能的应用从课程设置推向教学与管理的全流程,并首次明确将信息技术纳入初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,标志着人工智能教育进入教学评价体系。
2019年:教育部启动“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”项目,在北京、广州、深圳、武汉、西安5个城市开展首批试点,在3-8年级学生中系统性推进课程学习,人工智能教育正式进入 “区域试点、实践验证”的新阶段。
2024年:教育部发布《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》,成为首个专门针对中小学AI教育的部委文件,系统提出课程体系与教学实施要求,确立 “到2030年基本普及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”的总体目标,标志着推进工作进入全面普及新周期。
2024年: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(2024—2035年)》,进一步明确 “以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” ,并强调通过教育数字化重构人才培养模式,将人工智能教育推向国家教育战略的核心位置。
2025年8月:国务院印发《关于深入实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的意见》,要求把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、全过程,推动构建智能学伴、智能教师等人机协同教育教学新模式,实现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的根本性转变,人工智能教育进入 “全面深度融合”的实施阶段。
这也意味着,短短几年,人工智能已经从新兴事物变成各大中小学必须推进的热门领域,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孩子们的刚需技能。

但落到实际生活中,大家的感受还是比较浅层吧,我们或许只用过AI来帮孩子批改作业、解答疑问,又或者使用AI来做问答,把AI当成自己的知识库,但是这远远不够的。
人工智能在教育上的赋能,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强很多!
比如在研讨会上,我就看到了不少非常让人惊艳的AI+教育的创新作品——
①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,真正实现让孩子在“做中学”
在教育局的活动上,我听到了很多孩子借助人工智能实现“做中学”的真实案例。
其中一个让我印象特别深刻,是一群孩子为花园制定的科学浇水小程序。


植物需要定时浇水才能存活下去鼎东策略,但植物究竟需要浇多少水才不至于过多也不至于过少呢?
这就是这群孩子的出发点。
这个问题,涉及了数学、生物、实验等等领域的综合应用,并且还涉及到了编程的操作和调试,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题目和书面解答过程了。
而孩子们是怎么做的呢?
计算数学模型
。借助AI推理模型,计算土壤含水量和浇水的关系。
动手实验
。收集土壤做实验。
信息搜集
。询问学校阿姨浇水的次数;询问生物老师的意见。
反复求证
。反复实验,观察湿土和干土的数据差异。
逻辑思维
。借助AI+编程,完成小程序APP页面的构思。
设计排版
。同样也是借助AI,顺利完成小程序界面美化。

这是不是我们一直都很想做但感觉很难实现的“项目式教学”?
真的没想到,借助AI的项目流程化,孩子无形中也成了自己的项目经理。
我们可以看到,在一些关键环节,孩子借用了AI,比如制作小程序。
试想想,这要是放在以前,如果没有编程基础的话,很可能这个项目就到理论结果这一步就结束了。
但现在,正因为有了人工智能,孩子可以专注完成整个项目式活动,而不是止步于技术门槛,这才是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体现在孩子身上的最大利好呀!

② 人工智能突破技术门槛,零基础孩子也能实现
AI对我们的改变是方方面面的,近期Sora 2 的爆火我也去体验了,直接降低了动画的制作成本和时间,同样,哪怕是技术开发,AI都能产生大作用。
就拿微信小程序来说吧鼎东策略。
以前做一个小程序,需要有编程基础,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敲出来,完成一个作品怎么也得花上一个月的时间。
但是现在可以借助AI一键生成,孩子只需要把需求告诉AI,AI就会生成一个成熟的代码,并且后续的修改也可以和AI交流,AI会告诉你如何修改。

AI生成,效率高太多了
更关键的是,即使没有任何编程基础的孩子,也可以在AI的指导下,完成小程序的制作。

这样,孩子只需要把注意力放在想法和创意上,剩下的技术操作,80%可以交由AI来处理,科技解放生产力。
在AI的辅助下,孩子的灵感得以最大化落地。比如,广州97中师生共同完成的一个小程序项目,就是在一次与西藏师生交流的研学营中孕育而生的。


老师分享孩子们借助人工智能完成的小程序项目
这个项目不仅让孩子们体会到创意与技术结合的力量,更激发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。
在AI的助力下,他们完成了技术上的创新与突破,作品还得到了各大媒体的关注与报道,可谓实现了AI+教育的社会效益。

钟南山先生也给予了极大的肯定:
“你们跨校合作和敢于提问的精神让我印象深刻,科学探索需要三种力量:
敢问‘为什么’的勇气
从失败中学习的韧性
用技术造福他人的初心
你们在信里说‘离学霸还有距离’,但我认为真正的科学精神不在于分数高低,而是敢于挑战和勇于创新。”

这样的项目,真的会让人相当动容。孩子的校园生活,不能只有刷题与作业,他们需要更多能够点燃内心、拓展视野的真实体验。
当孩子们在项目中看到自己的创意因为AI的支持而被完整呈现,并且还能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,那一刻他们收获的,远远超过了分数所能衡量的价值!

说真的,参加完这次活动,我心里还真是蛮有感触的。
人工智能在教育上的改变,真的又快又具有颠覆性。
短短几年,就已经改变了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孩子的学习效率,解放了各自的时间,让大家可以把专注力集中在思维层面的优化。
我也很认真地思考过,未来我们要怎么做,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,总结下来有以下三点:
① 全面理解人工智能,学会与其共舞
首先,作为在这场教育变革中的本体——人工智能,我们肯定要以包容的态度去接受它、了解它。
我们要和孩子一起,建立起对人工智能的全面认知,这不仅仅包括如何使用AI工具,还包括更加底层的理论通识。
那么可以怎么做呢?
日常生活中,可以和孩子一起探索一些AI智能体,比如如何用AI生成一幅画,文字描述应该如何写。

更重要的是,不要让孩子对AI的探索停留在工具使用上,还要带着孩子了解一下AI运行的底层原理。
还可以通过网课和书籍,阅读一些有关人工智能的理论知识,比如可以参考Khan Academy上的课程,以及麻省理工也有专门的人工智能学习网站。

② 重视动手实践能力,实现从“学”到“用”
知识的价值在于运用。AI时代,最有效的学习就是“做中学”,让孩子亲手实现一个想法,胜过背诵十个概念。
比如上面提到的,制作一个微信小程序就是很好的思路。之前我家孩子也借助AI做了一个数学口算小程序,孩子是真能学到不少东西。
此前我也写过一篇详细的使用攻略,感兴趣的姐妹可以查看一下,趁着假期有空和孩子一起实操一下。
另外,在最新的国家白名单中,也有不少是与人工智能相关,大家也可以留意一下比赛活动时间。

③ 注重培养创新思维
这是AI时代最核心的竞争力。
当知识唾手可得,技能快速迭代,唯有创新的思维、批判性的提问和跨学科的理解力是孩子永恒的“护城河”。
所以,鼓励孩子进行“无用”的探索,可以去体验创意美术,也可以去体验机器人等等。

虽然现在看来和成绩无关,但或许正是这些跨界的体验,可以成为孩子未来的某一刻的终身成就呢?
谁也说不准,但非常值得期待呢!你觉得呢?
Yours,萌芽~
姐妹们,节后我就要去天津,参观南开大学的人工智能研究基地!
在人工智能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当下,我也准备了一大堆问题,打算好好请教南开大学的教授。
同时,,并预告下一年的国家白名单人工智能赛事的备赛攻略啦。
如果你对这个领域好奇,也在关注这方面的规划,不妨点个预约,我们直播间见!

喜欢请转发分享给更多的人
关注我,一起抱团取暖
积极育儿、顺势养育
你点的每个在看和转发,
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
金斧子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